中国山东网中国山东网汽车 业界资讯正文

高铁时代 来这里缅怀蒸汽机车

2018/1/20 13:41:23   来源:光明日报

  1月19日10时,我国制造的最后一台蒸汽机车——SY1772蒸汽机车喷云吐雾,伴着撼人心魄的汽笛声,牵引着经过改制的六节“龙号”专列,沿着39度的铁轨慢慢驶入调兵山车站,早已等候在火车站天桥上的近百名摄影爱好者一起按动手中相机快门,记下了这美好的瞬间。

  眼下,东北已经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加上连日来的几场降雪更令东北大地寒气逼人。然而,寒冷并没有阻挡1000多位蒸汽机车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从四面八方赶到这里,参加中国铁岭第十一届国际蒸汽机车旅游节,感受第一代工业革命标志——蒸汽机车的风采。来自沈阳的摄影爱好者孙军说:“在高铁时代能见到蒸汽机车已属不易,能见到正常运行的蒸汽机车更是难得。调兵山车站进站这个弯度特别好,加上司机掌控速度到位,在这个天桥上,正好能将蒸汽机车专列的威武、雄壮之美记录下来。”孙军一边高兴地说着一边按动快门,幸福写在脸上。

  与孙军一样感到幸福的还有年近50的SY1772蒸汽机车司机阎石。看到又有这么多人从蒸汽机车旁经过,阎石仿佛回到了20多年前,那时他天天驾驶蒸汽机车把矿区的职工安全地送到矿里、接回家里。这一刻,阎石幸福的微笑洋溢在脸上。

  “呜呜——”,随着一声汽笛长鸣,SY1772蒸汽机车拖着身后的“龙号”专列自然形成曲线角度,缓缓地向人群密集的天桥驶来,行进的时间,足够摄影爱好者抢拍下庞大的蒸汽机车吞云吐雾的场面。当它从天桥经过的时候,如同一个老顽童一样,刻意大喘了一口气,瞬时便将大家笼罩在一片烟雾之中。当眼前的烟雾散尽,SY1772蒸汽机车已经乖乖地停在天桥下的铁轨上。车内的乘客纷纷下车,靠近SY1772蒸汽机车,感受这台中国最后生产制造的蒸汽机车的风采。经过30多年的岁月洗涤,SY1772蒸汽机车依旧崭新。

  阎石和两位同事也离开了驾驶室,仔细地擦拭机车,添油润滑。阎石那专注的神情,就如同一位孝子在服侍自己的老父亲一样。阎石说,他上班就与蒸汽机车为伍,从火车司炉干起,经历副司机、司机到司机长,一路走来,与蒸汽机车的感情日益加深。2002年公司决定用内燃机车取代蒸汽机车,阎石着实苦闷了一阵。当听说转型的蒸汽机车发展旅游产业,阎石兴奋得睡不着觉。他并没有像其他蒸汽机车司机那样到内燃机车上岗,而是留了下来。从参加工作到现在,阎石已经与蒸汽机车结缘26载,阎石说,只要面对面站在蒸汽机车前,我依然觉得它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它的钢铁外表之下,有着一颗火热的心……

  现在,阎石和他的两位同事每天不但要做好21台蒸汽机车的注油和保养工作,同时将继续驾控这些巨大的“铁龙”上线运行,满足旅游观光和影视拍摄的需要。

  在调兵山车站留影、拍照后,刘军与其他摄影爱好者并没有乘坐专列,而是驱车前往本次专列下一站选择最佳角度,等候SY1772专列的出现。

  “虽然蒸汽机车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它已逐渐演变成一种符号,因为它承载着一代人工作、生活的回忆,承载着一代人浓浓的怀旧情结。”辽宁铁法能源公司运输部主任康雪岭说。

  2002年以来,铁煤集团利用运输动力转型闲置的蒸汽机车资源开发蒸汽机车旅游业,积极打造蒸汽机车旅游摄影、蒸汽机车文化交流传播、蒸汽机车影视拍摄、蒸汽机车旅游产品开发制造“四大基地”,叫响了“中国第一,世界知名”的中国蒸汽机车旅游品牌。蒸汽机车博物馆景区先后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被誉为“流动的蒸汽机车博物馆”。

  蒸汽机车旅游产业不仅盘活了陈旧的设备资源,而且成为铁法能源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17年年末,景区共接待中外游客20多万人次,蒸汽机车产业累计实现收入2250万元,其中影视拍摄实现收入近千万元,《建国大业》《东方》《一代宗师》等130余部影视剧在景区完成拍摄,拉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日前,辽宁铁法能源公司又与深圳市注艺影业有限公司签订了铁煤蒸汽机车影视基地暨旅游开发合作框架协议,将合作发展蒸汽机车旅游产业。

  中国铁岭第十一届国际蒸汽机车旅游节从1月19日开始到23日结束,活动主题是“见证工业文明,领略铁龙神韵”。本届旅游节在规格、接待游客规模等方面创下历届之最。在四天的时间里,与刘军、阎石一样对蒸汽机车怀有深厚感情的蒸汽机车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除了参观博览园、陈列馆、机车大修库,试驾蒸汽小火车,进行观光摄影外,还将参观蒸汽机车旅游节历史回顾展、摄影作品展、影视剧海报展、主题收藏展和模型展五个系列专题展览,并新增泡温泉、看俄罗斯阿州艺术团和东北民间艺术表演项目。旅游节期间,游客们可拍照片、乘专列、品美味,赏煤城冬色,穿越辽北广袤旷野,领略蒸汽机车的悠久文化,切身感受浓浓东北风情。(记者 刘勇 毕玉才 本报通讯员 冯诚)

    责任编辑:auto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